投稿一覽 > 過往記錄 > 瀏覽內容
關於《廣東河調說》
日期:2005/07/24 10:45
留言者:老黄

(閉嘴)

Page: [1] < 回上一頁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1 )
日期:2005/06/29 14:53
留言者:ming

這一種版面安排已是改進了的。最早期的中文報紙不分欄,不分項,文字的排印由頂端一直至底端,閱讀極為傷神。還有清末的報紙頭二版都是廣告,而真正有內容的部份如新聞副刊船期只佔全部版面的30%左右。

報紙排版將不同新聞分欄分項來刊登要到三十年代初才普及,這是學了日本報紙版面的編排。到了三十年代中後期,新聞標題多用大幾號的鉛字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對於標點符號的應用,要到解放後才規範化(例如使用逗號,句號,冒號,引號),戰前的報章內文雖已分句,但多用頓號代替逗號,標點符號的使用還未統一。

中文報章的排版在美觀,技術(例如插入圖片照片,欄目劃分是否適中),清晰度,吸引力等各方面都比日本落後了四十年。日本報章在二十年代的排版效果,中文報章要到七十年代初才能完全達到。

說回正題,我覺得那篇粵東河調說是將“河調”作為粵劇粵曲的統稱,因其中的例子小青吊影是二王。不過亦可間接証明“河調”一詞在當時已普遍使用。

姣婦屙鞋是一齣悲劇,在清末民初經常上演。

另外我亦認為那“河”字是指當年的紅燈區,因當時廣州的風化場所集中在大沙頭,谷埠一帶的河面,所以“賣你落河”(賣你作娼妓),“埋街食井水”(從良)等俗語便由此而起。

從當年的報章,發現還有一種叫南詞班的外省歌女活躍在大沙頭,谷埠一帶。她們主要唱江南小調(如十八摩),投懷送抱,極盡挑逗之能事,故受到不少歡迎。這一種南詞班在當時是非法的,故經常受到驅趕,就像現在的掃黃。 (拍掌)

現在還不能確定河調有無受江南小調的影響。陳卓瑩在五十年代寫的粵曲寫唱常識中有關河調的解釋,我以為是在限制之下而寫,因當時已不能暢所欲言舊社會的風月場所。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2 )
日期:2005/06/29 21:00
留言者:soso

大沙頭這個地名現在都存在,而"谷埠一帶"即是現在的什麽地方呢?我舊時聽人講過:現在的寶華路,舊時有間茶樓叫金龍.對面有條巷全部青磚屋,麻石街.長者話是娼妓街來的,公子哥兒無咁上下銀兩都幾難在此留連玩樂. (大笑)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3 )
日期:2005/06/29 22:41
留言者:ming

有一篇文章正好補充早前所說的:

清人王韬的《淞滨琐话》(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3月三版)中有《珠
江花舫记》一文,记叙清代光绪时期广州珠江水上妓女生活,其中涉及粤剧曲目
演唱的史实,颇具参考价值,小介如下:

文章开端是:“粤中艳迹,以珠江为最。风月繁华,尤聚于谷埠(笔者按:
该处即今长堤沿江路水面一带)。有上中下三档之分,紫洞艇排如雁齿,密如鱼
鳞。”接着谈到:“羊城当秋试之时,士子云集,珠江风景,分外清娱。往游谷
埠,问柳寻花者,纷如也。”随后,该文陆续介绍了,这班以色相娱人的妓女,
在陪客作乐时,都是大唱特唱名目繁多的粤剧诸曲。

有关引文如下:
“能唱诸曲,莺声呖呖中,能作变征之声。尤所擅长者,为《夜观星象》、
《曹福登仙》、《淮阴归汉》、《鲁智深入寺》,……勾栏中多以‘曲圣’呼之
。”
“珠喉一响,可以遏云裂帛,最工者,如《百里奚会妻》、《四郎探母》、
《白帝城托孤》。声之高下抑扬,几与金石相宜。”

“其唱如《春娥教子》、《何文秀附荐》,音容宛肖,以一人而能兼老生、小生、小旦,顷刻间工变其音,讲声伎者推为绝调。”

“所唱如《夜困曹府》,最为擅长。”

“能唱《高平取级》,声悄激越,妙响骤发。”

“小青字碧云,濠镜人,善唱《花园跑马》、《柴房相会》,称为‘河调’中宿将。”

“能唱《祭奠项良》,愁情哀调,俱作媚态。余如《李仙附荐》、《打洞结拜》,……并皆佳妙。……银玉桂好皆以曲本擅名。银玉唱《下南唐》,桂好唱《金花报喜》,正所谓异曲同工者也。”


“唱《三妇气夫》,淋漓尽致,能令陈季常听之变色。”

“小金小蝉绮年玉貌,……金唱《法场换子》,蝉唱《王大儒供状》,皆足以卓越一时。……如唱《太子逃难》、《庄周扇坟》,恍若身临其境。”

“并于谷埠高张艳帜,无不妙擅歌曲,自称绝技。……而此十数人者,实推为巨擘焉。”

据考,该书自序是:“光绪丁亥(笔者按:即光绪十三年亦即1887年)
中元后三日,天南遁叟王韬序于沪北淞隐卢。”据上述,初步之结论是:
一、起码在距今一百年前的广州,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水上妓女,能够从事较
高水平的粤曲清唱,她们不仅“卖身”,更兼身怀“卖艺”绝技,亦可窥见,粤
曲清唱已在广州“水上青楼”蔚然成风。此段可补过去粤曲史实之缺。过去治粤
曲史者,大都着眼于女伶(开眼或盲眼),而上限时间又仅限于辛亥革命(19
11)前后。观乎此,可知早在百年之前,已有青楼女子首开粤曲清唱(也是变
相“卖艺”)之先河,不让师娘、瞽姬专美于前。
二、从上述引文开列的粤剧曲目(曲本),堪称包罗万象,丰富多采。值得
注意的是,上述曲目,与一般粤剧最早的“江湖十八本”如《一棒雪》、《二度
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贤眷》、《八
美图》、《九更天》、《十奏严嵩》、《十一□□》、《十二金牌》、《十三岁
童子封王》、《十四□□》、《十五□□》、《十六□□》、《十七□□》、《
十八路诸侯》等(见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无一吻合。倒是和麦氏在同书所
列的粤剧中兴之后出现的“大排场十八本”如《寒宫取笑》、《三娘教子》、《
三下南唐》(即《刘金定斩四门》)、《沙陀借兵》(即石鬼仔出世》)、《六
郎罪子》(即《辕门斩子》、《五郎救弟》、《四郎探母》、《酒楼戏凤》、《
打洞结拜》(即《夜送京娘》)、《打雁寻父》(即《百里奚会妻》)、《平贵
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即《鲁智深出家》)、《高平关取级》
、《高望进表》、《斩二王》(即《陈桥兵变》)、《辩才释妖》(即《东坡访
友》)、《金莲戏叔》(即《武松杀嫂》)等,尚有部份吻合之处。当中相同的
有:《三娘教子》、《高平取级》、《百里奚会妻》、《四郎探母》、《打洞结
拜》、《鲁智深出家》等。对此,笔者以为,早期的粤剧曲目(或剧目),远比
后来的“江湖十八本”或“大排场十八本”来得丰富,所谓各师各法,各擅胜场
,仅本文引述已达23种。麦氏以为:“所谓江湖十八本者,为乾隆年间最流行
之剧本也。”又说:至于“大排场十八本”,源于“粤剧中兴”(即同治时期)
。如果麦氏此说成立,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明“十八本”乃是基于舞台演出(唱、
做、念、打)之需要,故有此规程。但作为粤曲清唱之曲目,必须以文戏清唱为
主。因此,即使“十八本”属于传统正宗,也未必全都满足顾曲周郎的口味。这
点颇能说明,“十八本”与粤曲清唱,是互不干扰各有其市场和发展道路,粤剧
剧目也不仅满足于“十八本”。
最后,简介一下王韬其人。
王韬(1828—1897)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初名利宾。字紫诠,号
仲韬,又号天南遁叟。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秀才出身。道光二十九年(18
49)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工作,曾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咸丰十一年
(1862)回乡,又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被清延通辑,逃往香港。后赴
英国译书,游历法、俄等国。同治十三年(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
,评论朝政,主张变法自强。晚年在上海主持格致书院,与丁日昌、盛宣怀等交
游,常为洋务派出谋献策,但对洋务运动颇有批评。著作有《韬园文录外编》、
《韬园尺牍》等数十种,《淞滨琐话》即其中之一种,为其晚年在上海寄兴之余
墨。该文不排除有一定虚构臆想因素(如狎妓风流佚事),但所开列曲日当有一
定之依据出处(当时社会已有所流行)。在我们“老广”的心目中,王氏是彻头
彻尾的“外江佬”,绝对不可能凭空杜撰这么多有板有眼的粤剧曲目。此点,作
为研究粤剧曲目探源寻根,当有一定之史料佐证与参考价值。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4 )
日期:2005/06/29 23:02
留言者:soso

(大笑) (大笑) (大笑) (拍掌) (拍掌) (拍掌)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5 )
日期:2005/06/30 00:05
留言者:思菩
網頁:http://ceipui.spymac.com

老黃兄﹐你入錯屋呀﹗ (表情7)

如果同粵曲有直接關係的討論﹐你可大搖大擺去"曲友討論區"開個討論呀﹗你在呢邊開﹐我怕很多對非粵曲討論沒有與趣的網友不會入來這邊箱﹐這樣就少了知音人看這篇討論呢﹗

不要誤會我呀﹐你喜歡放在那開都無任歡迎﹐只是我覺得我有義務話聲你知o即﹗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6 )
日期:2005/07/24 10:46
留言者:老黄

(閉嘴)

Re: 關於《廣東河調說》 ( No.7 )
日期:2005/06/30 13:46
留言者:ming

好像放回曲友討論區比較合適。 (沉思)

Page: [1] < 回上一頁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