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編討論暫時封鎖,不可加入新的投稿留言。
投稿一覽 > 討論內容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日期:2006/12/22 23:44
留言者:JOEJOE

鑒於不少曲友曾貼文提問有關粵曲詞文的典故及故事背景,小弟趁聖誕假期飽食終日之餘,有所用心,擬效法思菩的方式,把過去的覆帖整理一下,聊定標題為【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以方便曲友檢索。

《紫鳳樓》的故事背景 (#12 mok)
《幾度悔情慳》的故事背景 (#1 Mok)
《恨海情天秋月寒》的故事背景 (#1)
《梅花葬二喬》的故事背景(#1 - #5)


《去國歸降中》的 『沈腰潘鬢消磨』和《天涯芳草風塵客》中『白首猶新傾蓋如故』的典故 (#1)
《李亞仙剌目勵夫》中『紙帳梅花各自眠』的典故 (#4 大葉)
皇帝何以稱自己為九五之尊? (#1)
皇帝何以稱自己愛妃做梓童? (#1)
南音《男燒衣》裡面說及的「芽蘭帶」是什麼東西呢? (#1 - #5)
為什麼叫『梨園』? (#1)
『菊部』一詞何解? 『菊部』和『梨園』 是否同一意思? (#1)
戲劇中的《李煜被牽機藥毒死》的『牽機藥』究竟是什麼東西? (#348)

修正或封鎖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回上一頁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66 )
日期:2007/11/16 12:04
留言者:錯mok

讀音問題有時是頗為複雜的,這牽涉到不同方言差異、語音發展、字源,甚至修辭等問題,但越複雜,越有趣味。

這個 “錯” 字在陸游《釵頭鳳》中,讀 “cho” (錯誤的錯) 抑或讀 “chok” (chok住度中氣的chok) (沉思) 都各有其支持論據。讀 “cho” 的論據大抵如JOEJOE兄所講,不另贅。 (表情11)

也有人認為此詞上下半闋收入聲,押鐸韻,故應讀 “chok”,與 “莫” (mok) 押韻。當然如果用普通話讀,是沒有入聲, “錯”字就只有一個讀法,就是 “cuo”(第4聲),不存在粵音一字兩讀的問題。陸游是越州山陰人,山陰即今浙江紹興,屬吳方言區,這個 “錯” 字在紹興話中是否也一字兩讀,小弟不得而知,但據悉吳方言原有入聲。不過,當前的問題始終是:當唱到《沈園題壁》之類題材的粵曲時,“錯、錯、錯”應怎樣讀?因為在演繹時要用粵語,難免以 “廣東佬” 的身份代入陸遊的角色中。 (大笑)

如果 “錯” 字純粹解作 “錯誤”,別無他意,我們大抵可以反駁 “押韻論”而堅持讀 “cho”。然而,在修辭上,陸游這首詞運用了特殊的 “語帶相關” 和 “拆詞” 技巧,這個 “錯” 字既帶出內疚之情 ─ “我真係好錯!好錯!好錯呀!” 但同時與下半闋結尾的 “莫” 字組成一個詞,那就是 “錯莫”,猶雜亂,心緒落寞之意。根據《辭源》, “錯”字作此解時讀 “倉各切,入,鐸韻” (即讀 chok)。

如果要把問題簡單化,我個人會純粹基於韻腳而選擇讀 “chok”。

mok
(表情33)

P.S.
釵頭鳳】,一為陸游原作,一為其表妹唐婉所和: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椄h。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試把紅字相連,可隱約看出兩詞的隱含深意分別為 -- "愁緒錯莫" 和 "心事難瞞"。
(表情20)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67 )
日期:2007/11/17 12:39
留言者:楓林月

陸游生於八百八十二年前的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範圍), 如果他是用山陰土語來談話和學習的話; 他的母語便應該很接近現代的吴方言; 亦有理由相信他填詞也是用吴方言的發音來押韵.

在: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 錯, 錯!” 一段裹面, 押韵的字是“惡”、 “薄”、 “索” 和 “錯”. 這四個字的吴方言拼音是: “惡 - o?5”、 “薄 – bo?2 ”、 “索 - zo?5” 和 “錯 – tso53”, 元音都是o. 在吴方言系統裡面-包括廣東人比較熟悉的上海話在內; 凡帶喉塞音韵尾的韵母就是入聲韵. 除了 “錯” 字之外, “惡”、 “薄”、 “索” 的韵尾都是帶喉塞音輔音 “?”, 所以這三字亦同是入聲字. 可見陸游填此段時所選的押韵字與現代吴方言的發言規律相符.

在下一段對舉一節: “桃花落, 閑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托. 莫, 莫, 莫!”, 押韵字: “落 – lo?2”、“閣 – ko?5”、“托 – to?5” 和 “莫 – mo?2”; 也可見同樣的情況. 但在接下來的两段用吴方言來唸卻並非如此溜順了, 為甚麼呢? 因為八百多年來口音遞變, 有些字的輔音和元音亦已演化得面目全非了.

JOEJOE 兄說普通話人可以把這首詞唸得協韻流暢, 這理解也許未算正確. 因為 “手/酒”、 “惡/薄”、 “舊/瘦”、 “各/昨”等在普通話都是不協韵的. 其實, 把這整首詞用普通話唸來頗為拗口, 試用粵語和普通話反覆唸下面幾句: “淚痕紅浥鮫綃透”、“雨送黃昏花易落”、 “人成各,今非昨”, 無論是選調用韵; 抑揚頓挫; 音樂感和感染力等等; 都是粵音勝過普通話的! 這種粵音優勢的情况在吟詠北宋之前的文學作品是極為明顯的. 但話說回頭, 無論用吳音、粵音或普通話來讀唐宋詩詞都難免會異於創作時的原始發音, 因為語音五十年一變, 更何况是一两千年的代差呢! 既然如此, 還是用原意“錯對”的粵音“co3”較為恰當吧?

錯mok兄提到“錯”字作“錯莫” 解時應跟隨《辭源》註的反切讀“cog”音. 但《辭源》載“錯”字只有一個讀 音, 就是“倉各切”, 入, 鐸韻, 清, 普通話唸cuo(注意: 《辭源》這個普通話的拼音也不是“倉各切”而是“倉國切”, 因為“倉各切”在普通話便成為“冊/ce”音而不是“挫/cuo”音了!). 不管是“錯到底”或 “錯莫” 《辭源》都只采這個音.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假如純以粵音按“倉各切”, 入聲, 鐸韻來反切不錯是 “cog”; 但這個音怎能慨括粵語中其他包涵“錯”字的所有詞語呢? 例如: 錯到底、錯綜、錯對 、錯誤、錯節、交錯、錯置等等、等等呢? 而且“錯”字的粵音有三: “co(銼)/錯對”、“cog(雌惡切)/縱橫交錯”和“cou(醋)/舉直錯諸枉、無所錯置”, 並不是《辭源》一個“倉各切”就能代表全數粵音的, 可見研討粵音不能奉字書為獨一圭臬.

錯mok兄另外提到修辭和拆-組詞“錯莫”一議很有意思, 他舉唐韋應物《出還詩》的: “咨嗟日復老, 錯莫身如寄”, 來反證“錯(cog音)”字帶雜亂交錯之意, 並恊“莫”音, 此論故然言之成理, 但正如錯mok兄另又點出; 該字亦帶出內疚之情 -“我真係好錯(co音)!好錯!好錯呀!”. 權衡 “錯對”與 “錯莫”两義在整首詞中的重要性, 也還是用“錯對”的“co”音似較恰當, 未知然否?.


(表情33)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68 )
日期:2007/11/23 15:25
留言者:阿朱

JoeJoe賢兄﹐

麻瓜剛想學一曲鳳求凰﹐知道這曲是講述相如文君邂逅的片斷。
但一直都不清楚整個故事﹐可否請賢兄也說說這個故事﹐
究竟文君有沒有再嫁相如?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69 )
日期:2007/11/23 19:09
留言者:JOEJOE

阿朱妹妹:

在答你的問題之前,也許你會對 "文君新寡" 的真實狀況有興趣。其實,文君之所謂新寡,是 "望門寡",屬於未聘夫死的情形,用現代述語說,文君雖云新寡,仍是處子之身。愚兄有時會遐想,這位相如哥哥,會否早就得悉文君不但是名門靚女,雖空負 second hand 之名,卻擁有 first hand 之實,而處心積慮地去"溝" 她呢? 還有這位文君妹妹,如果守的是真寡,以當時的民風,又會否那麼大膽"受溝" 呢? 如此一來,"司馬琴挑" 事件,又會否成為歷史上一位登徒子的無賴行為呢?!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長卿,四川南充蓬安人,漢時文學家。司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為 “綠綺”,是傳說中最優秀的琴之一。

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 “武騎常侍”,但這並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素愛音樂又善於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早巳聽說卓王孫有—位才貌雙全的女兒,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機會,借琴表達自己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他彈琴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 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的事件。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在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婚姻。 後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 這之後還有一個事件值得一記:司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頭吟》,以這樣的句子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終使相如回心轉意。


鳳求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皇。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女人往往把愛情擺在首位,其次才輪到生命、財富、親情,其他的一切更是十分遙遠無暇多作計較,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當壚沽酒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四川邛崍文君井有一讚美卓文君、司馬相如的對聯:

君不見豪富王孫,貨殖傳中添得幾行香史;停車弄故跡,問何處美人芳草,空留斷井斜陽;天崖知已本難逢;最堪憐綠綺傳情,白頭興怨。
我亦是倦游司馬,臨邛道上惹來多少閑愁;把酒倚欄杆,嘆當年名士風流,消盡茂林秋雨;從古文章憎命達;再休說長門賣賦,封禪遺書。


感謝 266, 267 mok 兄及楓林月兄回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謝謝。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0 )
日期:2007/11/23 23:48
留言者:阿朱

JoeJoe賢兄﹐

謝謝你!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1 )
日期:2007/11/29 21:39
留言者:candy

Joe Joe 兄

小妹雖然已接觸粵劇和粵曲一段日子,但回想也不知它的起源各發展經過。祗是聽說唐明皇很喜歡看戲,但唐明皇那時候看甚麼戲呢?京劇或是粵劇?相信也不會是粵劇,因為皇帝不是廣東人。
那我們的地方戲曲【粵劇】是從何時開始,起初是用白話又或是中洲話呢?願聞其詳。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2 )
日期:2007/12/01 01:01
留言者:JOEJOE

Candy, 以下資料取自網上,希望對你有用。 (微笑)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像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粵劇是溶彙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

明代時,南戲的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經常進入廣東演出。根據《粵劇史》,廣東出現一個女花旦,名叫張喬,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戲子)。原籍蘇州的她出生於廣東,因為她母親是蘇州昆腔戲子的緣故被記載為昆腔班女戲子。可見各地戲班中人開始在廣東落地生根。雖然廣東人受了外來的薰陶而開始學習演戲,但是在成化年間,學戲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灣太原霍氏族譜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學戲的家箴。後來漸漸才出現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粵劇不但吸收了弋陽腔的特色,並且與徽劇(安徽)、漢劇(湖北)、湘劇(湖南)、祁劇(湖南)、桂劇(廣西)有血緣的關係。因為所演的劇目、唱腔、音樂、表演方式等等,與徽、漢、湘、祁、桂劇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補裘》和《獨佔花魁》這兩齣戲碼,《鏟椅》、《跳台》、《夜戰馬超》等南派武打劇,桂劇和粵劇完全相同。雖然說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實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區別在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組成,主要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可是有時候也可以包括一些農民在進行季節性演出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戲班。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在戲行中是無人不懂的。瓊花會館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當時瓊花會館坐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當時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全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鐘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台;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華光誕時,戲行中人彙聚瓊花宮大殿祭祀華光帝。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據說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哩,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3 )
日期:2007/12/02 18:21
留言者:candy

Joe Joe 兄

多謝你的詳盡資料 (好!) (好!)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4 )
日期:2007/12/04 08:27
留言者:花間蝶

JOEJOE 大哥大大;
紅線女名曲 [一代天嬌]
說的是甚麼故事?
曲詞中的胞兄、胞弟,是何許人?
與這位名喚 "天嬌" 之女子,有什麽關係?
何以有 - "亂倫慘劇" 此句? (表情17)
弄得很多女士都不願唱此曲。
請賜教。 (表情14) (表情35)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5 )
日期:2007/12/04 18:45
留言者:JOEJOE

花間蝶:

很抱歉! 我只知道『一代天嬌』一劇乃任劍輝、紅線女主演;而陳冠卿為該劇所撰之主題曲 『一代天嬌』成為 女腔/紅腔 的濫觴。至於其故事背景,還得請教 mok 兄或其他粵曲前輩了。 (表情25)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6 )
日期:2007/12/04 23:18
留言者:花間蝶

JOEJOE 大哥大大;
Thanks for your help anyway.

mok Sir 或其他粵曲前輩:
請指教
(表情35)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7 )
日期:2007/12/13 13:47
留言者:阿朱

JoeJoe賢兄﹐

最近想學唱對花鞋﹐但一直都不知這個故事是怎樣的﹐
請問你可以告訴我這個故事嗎?全名該是﹕

紅菱巧破無頭案之對花鞋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8 )
日期:2007/12/12 20:31
留言者:JOEJOE

《紅菱巧破無頭案之對花鞋》,是粵劇中的偵探故事,故事講述白楊樹下發現無頭女屍,疑犯玉桂一直否認控罪,清官左維明在白楊樹下找到女屍人頭,還有一隻繡花鞋,他就憑此鞋查出真兇,為無辜者脫罪。此劇目於一九五九年被拍成電影,鳳凰女擔正大旗,還有一個很 In 的英文名《Red Shoes Solve the Mystery Case》。

楊柳嬌寡居蘇州,與縣衙文書秦三峰通姦,為要成為夫妻,二人把三峰之妻殺死,藏頭棄屍。新任知府孟松卻把楊柳嬌之小姑蘇玉桂及其情人柳子卿誤認為兇手定斬。常州知府左維明途經蘇州,聽聞此案,發覺事有蹺蹊,用烏紗作保,阻斬重審,且以紅絞繡花鞋為線索,根據楊柳嬌的疑點,追蹤溯源,尋得死人之頭顱,並查出其兇,玉桂、子卿終沉冤得雪。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79 )
日期:2007/12/12 21:24
留言者:阿朱

JoeJoe賢兄﹐

謝謝你! (表情14)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280 )
日期:2007/12/12 21:29
留言者:蕃薯

阿朱..我有呢隻碟..鳳凰女..陳錦棠做架..下次攞俾你睇 (表情35)

修正或刪除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回上一頁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