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編討論暫時封鎖,不可加入新的投稿留言。
投稿一覽 > 討論內容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日期:2006/12/22 23:44
留言者:JOEJOE

鑒於不少曲友曾貼文提問有關粵曲詞文的典故及故事背景,小弟趁聖誕假期飽食終日之餘,有所用心,擬效法思菩的方式,把過去的覆帖整理一下,聊定標題為【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以方便曲友檢索。

《紫鳳樓》的故事背景 (#12 mok)
《幾度悔情慳》的故事背景 (#1 Mok)
《恨海情天秋月寒》的故事背景 (#1)
《梅花葬二喬》的故事背景(#1 - #5)


《去國歸降中》的 『沈腰潘鬢消磨』和《天涯芳草風塵客》中『白首猶新傾蓋如故』的典故 (#1)
《李亞仙剌目勵夫》中『紙帳梅花各自眠』的典故 (#4 大葉)
皇帝何以稱自己為九五之尊? (#1)
皇帝何以稱自己愛妃做梓童? (#1)
南音《男燒衣》裡面說及的「芽蘭帶」是什麼東西呢? (#1 - #5)
為什麼叫『梨園』? (#1)
『菊部』一詞何解? 『菊部』和『梨園』 是否同一意思? (#1)
戲劇中的《李煜被牽機藥毒死》的『牽機藥』究竟是什麼東西? (#348)

修正或封鎖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回上一頁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2 )
日期:2009/03/18 02:47
留言者:JOEJOE

麥友成兄:

辱承垂問,經多遍翻查曲詞,都寫 "京場" 而非 "京詳"。
"京場" 一詞也不多見,潮劇有"京場會",想來"京場" 即指京城也。
竇娥冤案雖非發生於京城,但古代律法,凡牽涉到死刑之案件皆需上稟京城發落;由此觀之,"京場血案" 或可衍繹為 "由京城待決之血案"。
小弟淺陋,確實性仍需就教於高明。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3 )
日期:2009/03/18 03:22
留言者:JOEJOE

頃翻看此欄舊帖,漏答者有 (#424)Edward 兄垂詢小弟:joe joe兄,新霸王別姬中楚項羽說只剩二十七騎人馬。請問是多少人呢?
現今奉答,實已明日黃花,殊深抱歉。

據《史記·項羽本紀》最後所述,項羽和他的八千壯士垓下突圍後,經過渡淮,只剩下百餘人。再經過陰陵失道,最後到達東城時,只有二十八騎,而劉邦的追擊軍隊則有數千。戰場上當然是一人一騎了,也就是說,項羽最後只剩下28個部下和28匹馬了。(非二十七騎人馬)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4 )
日期:2009/03/18 12:42
留言者:麥友成
電郵:raymak9195@hotmail.com

有勞JOE JOE 兄,謝謝你!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5 )
日期:2009/03/18 15:45
留言者:老樹

(大笑) (大笑) (大笑)

re: 432

據老樹所知,古時地方政府判決犯人死刑後,需將案件資料向京城刑部匯報,此報告稱為「京詳」。刑部審核後再將批文送交地方政府,才可行刑。

老樹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6 )
日期:2009/03/18 17:47
留言者:mok

補充:

「京詳」指古代刑部對「非立斬」的死刑案件進行復核(審詳)。戲曲中有「京詳已到」的詞文,以示即可行刑,故「京詳」亦引伸指刑部經會審後批准執行死刑的文件。

可參看清順治十一年九月六日,河南巡撫亢得時彙報各府州縣「未經京詳」案件。「未經京詳」即未提交朝廷(刑部)復核。原文件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catalog.ndap.org.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CID=33569&OID=2515919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7 )
日期:2009/03/18 20:58
留言者:1010

hi.我想如道"順母橋"的典故 (表情11)有勞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8 )
日期:2009/03/19 14:37
留言者:麥友成
電郵:raymak9195@hotmail.com

多謝!多謝!多謝!
多謝JOE JOE 兄!多謝mok Sir !多謝老樹兄!
一天光晒!
多謝!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39 )
日期:2009/03/21 14:06
留言者:mok

1010 姐:

<外婆橋>就識唱,但<順母橋>卻未看過。

據網上所得資料,<順母橋>曾先後拍成電影,先是香港連城影片公司1940年出品,宗儉超、曾光宇導演,劉震秋編劇,張活游(飾尹敏時)、黃曼梨(飾尹妻)主演的<廣州順母橋>。
故事如下:「傳說中的兒子為了方便母親到華林寺與情人相會, 竟然興建一條「順母橋」; 然而, 在片中, 這名婦人並非到寺中私會情人, 而是到寺中探望已削髮為僧的丈夫. 當年, 婦人的丈夫尹敏時為了報仇, 誓要親手手刃仇人. 後來, 他到華林寺出家, 留下妻子獨力把兒子撫養成人. 多年後, 夫婦二人在華林寺重遇, 但由於她的丈夫早已萬念俱灰, 不願回家與妻兒團聚, 因此她只有-夜到寺中與他相會. 當兒子的不忍見母親夜夜涉水, 於是興建一條 "順母橋", 方便母親與父親相見. 」(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

另一齣則是1958年出品,黃岱導演,李少芸編劇,新馬師曾、余麗珍、林家聲主演,戲名是<廣東順母橋>,故事與與1940年的<廣州順母橋>頗為不同,劇中人物姓名更是完全不一樣。
故事梗概:「梅潔清一家被奸臣馮翰波陷害, 清攜子趙孝昌逃至廣東, 隱姓埋名. 十八年後, 清重遇丈夫, 為免牽連昌, 夫婦暗中相會, 卻因此被波誣衊通姦, 將二人 '浸豬籠', 幸太子明察秋毫, 查出叛國者實為波, 還趙家清白.」

查「順母橋」確有其橋,在廣州荔灣區,現已不存,卻留下當中細節和結局不同的典故。

其一:「傳說二百多年前,某地一對李姓夫妻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光瑞。光瑞的父親在一次水災中不幸被沖走。母子二人遷到廣州西關帶河基附近的晚景園相依為命。光瑞長大後聽到有關母親的風言風語:她與長壽寺的和尚關係曖昧。後來他得知,長壽寺的淨因和尚正是自己的父親,李父以為母子已喪生,於是出家,父母相認後,相約每天都在長壽寺見一面。光瑞十分感動,暗中請人為母親修了一座跨越晚景園到長壽寺河湧的小橋,方便母親每天去探望父親。後來,人們為了讚頌光瑞體貼母親的孝心,就把這座橋稱為“順母橋”。」

另一說,母親幽會的男子並非自己的父親,而是同情寡婦遭遇的和尚,因經常接濟她,兩人日久生情。兒子畢竟是個孝子,母在生時不忍逆母意,但心底始終不能接受此事。他在母親死後便把和尚殺死,並在廟壁上寫上「母在順母意,母死報父仇」。後人更有詩云:「小橋順母孝心在,僧血化為紅杜鵑。」

但哪個版本較為合乎情理呢? (沉思)
請自行判斷吧。 (表情11)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0 )
日期:2009/03/23 07:35
留言者:1010

唉.每個板本都有感人之處.但第四個有點教人心寒.謝謝你 (表情35)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1 )
日期:2009/04/10 23:07
留言者:EE


我想知落霞孤鶩的故事,請回應。 謝謝 。 (微笑)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2 )
日期:2009/04/11 08:46
留言者:老樹

(大笑) (大笑) (大笑)

>> 回應 ( No.441 ) 留言

EE:

據予所知,蔡滌凡先生撰寫「落霞孤騖」,並無其他史實或小說背景,所以只能就曲詞推斷其故事。

「落霞」女士固出身風塵者,與「孤騖」先生相戀,乃洗盡鉛華。「孤騖」先生為求功名,彼此相分,迨衣錦歸還時,「落霞」女士已病入膏肓矣。

老樹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3 )
日期:2009/04/13 11:38
留言者:

請教《大閙梅知府》本事 ..... (表情11) (表情11) (表情11)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4 )
日期:2009/04/13 13:45
留言者:老樹

(大笑) (大笑) (大笑)
>> 回應 ( No.443 ) 留言

「大鬧梅知府」出自說唱「碧容探監」。

卻說蕭永倫先生與倫碧容小姐自幼由父親訂下婚約。蕭父母相亡,家道中落,乃往投靠未來岳丈。時倫老先生為當朝尚書,嫌棄蕭,乃逼蕭寫分書。倫小姐給蕭接濟,卻給倫老先生察覺,誣蕭盜竊,綁解知府衙門,並飭令梅知府以「交通海洋大盜」罪名,判蕭死罪。蕭被囚,倫小姐偕大嫂往探監,差役索賄,觸怒倫家少奶奶,闖入衙堂投訴,梅知府欲以官威壓之,怎料少奶奶娘家來頭甚猛,梅只有低頭道歉焉。

老樹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5 )
日期:2009/04/14 09:31
留言者:Agnes

最近在香港電台聽了一首新曲:寒山杜宇哀, 是譚倩紅和楊麗紅演唱的,相信是新編的新曲,想請教曲中人杜宇的故事.望有識之仕能回應,謝謝!! (表情35) (表情35) (表情35)

修正或刪除

Re: 常見粵曲詞文典故及其故事背景 ( No.446 )
日期:2009/04/15 23:50
留言者:

Re:《大閙梅知府》

感謝 老樹 五哥 解說 !!! (表情13) (表情13) (表情13)

其實呢場戲 小妹成日有睇, 好熟o架 ... (好!) (好!) (好!)
之不過 淨係睇 (碟二), 冇睇前, 冇睇後, ......
而家您講完, 明白好多喇~~ (大笑) (大笑) (大笑)

修正或刪除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回上一頁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